技術支援 / 問與答
Question

Q1: 什麼是影像辨識?

A: 影像辨識(Image Recognition)是利用人工智慧與電腦視覺技術,分析圖片或影像內容,並識別其中的物體、人物、文字或特定特徵的技術。它通常結合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與影像處理演算法來實現。




Q2:車牌辨識的原理是什麼?

A:車牌辨識(ALPR/ANPR)先透過攝影機捕捉車輛影像,再經影像處理定位車牌位置,接著使用字元切割與光學字元辨識(OCR)技術讀取車牌號碼,最後與資料庫比對或存檔。




Q3:影像辨識系統如何克服夜間或惡劣天氣?

A:高品質攝影機搭配紅外線補光與 AI 演算法優化,可在低光、雨霧等條件下保持高準確度,但仍需正確安裝與維護。




Q4:影像辨識常用在哪些領域?

A:鼎高影像辨識技術目前包括智慧停車(車牌辨識、車位導引)、交通管理(闖紅燈取締、科技執法)、工廠與倉儲安全(人員/物品偵測、電子圍籬、煙火偵測)、醫療影像分析(病理分析、跌倒偵測)、零售客流分析、金融防詐騙(口罩安全帽偵測、手機通話偵測)等。




Q5:車牌辨識系統可以整合收費與門禁嗎?

A:可以,透過與門禁管理系統、支付平台、門禁控制器串接,可實現自動開閘與無現金支付(line pay, 街口、悠遊卡等),鼎高為多家大型連鎖停車業者設備商,收費設備品質穩定有保證,也整合如Tyco等國際型門禁系統平台。




Q6:影像辨識是怎麼訓練的?

A:影像辨識的訓練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:

  1. 1.資料收集(Data Collection)
    收集大量與應用場景相關的圖片或影片(約數千張照片),例如車牌辨識就需要不同地區、不同字體、白天夜間、各種天氣條件下的車牌影像。

  2. 2.資料標註(Data Annotation)
    人工或半自動將影像中的目標位置與類別標註出來,例如框出車牌範圍並標上正確的車牌號碼。

  3. 3.資料前處理(Data Preprocessing)
    包括影像尺寸統一、亮度與對比度調整、資料增強(如旋轉、裁切、模糊),讓模型學會適應各種變化。

  4. 4.模型選擇與訓練(Model Training)
    選擇合適的深度學習架構(如 CNN、YOLO、ResNet、Transformer 等),將標註好的影像資料輸入模型,透過反向傳播(Backpropagation)與梯度下降(Gradient Descent)反覆調整權重。

  5. 5.驗證與測試(Validation & Testing)
    使用與訓練資料不同的驗證集與測試集,檢查模型在未看過的影像上的準確率、召回率等表現,避免過度擬合。

  6. 6.部署與持續學習(Deployment & Continuous Learning)
    將訓練完成的模型部署到實際系統(如邊緣運算設備),並持續收集新影像進行再訓練,確保在新情況下仍保持高準確度。





Q7:影像辨識需要什麼硬體?

A:常見包含高解析度攝影機(如 2MP、5MP、8MP)、紅外線補光燈、邊緣運算裝置(AI Box、GPU 伺服器)與網路連線設備。特殊情況下會加裝防水、防震外殼。




Q8:有沒有不侵犯隱私的影像辨識?

A:有。鼎高影像辨識系統可透過以下方式,在保留功能的同時降低或避免侵犯隱私:

  1. 1.去識別化處理(De-identification)
    在儲存或顯示影像前,自動模糊或遮蔽人臉、車牌等敏感資訊,只保留辨識結果(如統計數字或事件標籤)。

  2. 2.即時分析、不儲存原始影像
    在邊緣設備上即時完成辨識與判斷,只輸出結果,不將原始畫面上傳或保存,減少外洩風險。

  3. 3.僅儲存必要資訊
    像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可只保存車牌號碼與進出時間,而不保存全畫面。





Q9:什麼是 Edge AI?

A:Edge AI(邊緣人工智慧)是指在資料產生的設備或邊緣裝置上直接進行人工智慧推論與決策,而非依賴雲端伺服器。這種技術能夠在本地即時處理資料,減少延遲、節省頻寬並提升隱私安全性。透過在感測器、手機、穿戴式裝置等邊緣設備上部署 AI 模型,Edge AI 能夠快速回應環境變化,並在不需連網的情況下執行智慧功能,成為物聯網與智慧應用的重要基礎。




Q10:Edge AI 與傳統 AI 有何不同?

A:傳統 AI 多依賴雲端運算,需將資料傳送至遠端伺服器進行分析與推論,這可能導致延遲、頻寬消耗及隱私風險。而 Edge AI 則在本地裝置上處理資料,能即時反應、離線運作,並減少資料外洩風險。此外,Edge AI 更適合部署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中,透過輕量化模型與高效能硬體,實現低功耗、高效率的智慧應用。




Q11:Edge AI 如何保護使用者隱私?

A:Edge AI 在本地處理資料,不需將個人資訊上傳至雲端,降低資料外洩風險。這種架構符合 GDPR、HIPAA 等隱私法規,特別適合醫療、金融與個人裝置等對隱私要求高的應用場景。